足迹
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45章 周郎英姿取庐江曹操腹背受强敌(第2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庐江太守乃曹休也,时年二十七岁。

曹休为曹操族子,幼年时因天下大乱,流亡于吴地。

曹操举兵后,便从千里之外,北归中原,向曹操效力。

曹操称赞其为,“吾家千里驹。”

又因其早年流于吴地,出于历练,乃命他为庐江太守。

曹休得刘勋书,书中备言刘勋无奈降吴之事。

希望寻找机会,投靠曹操。

于是承诺在三日后,举兵为内应,助曹休平定南庐江。

曹休召左右人问:

“刘勋言说要举兵为我内应,助我收南庐江。”

“诸公以为此计可行否?”

左右人纷纷谏道:

“吴人多诈,未可轻信。”

曹休却道:

“刘勋乃魏公故友,兵败无奈投于孙氏门下。”

“公等又何疑焉?”

人们只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。

眼下的曹休,正值年轻气盛之时。

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功,为曹操称公作贺礼。

若是能够帮曹操平定南庐江,将能够极大的扩张魏国在南方的势力。

所以与其说曹休相信刘勋,不如说他是潜意识里希望刘勋是真心投降。

左右人再道:

“纵然要收降刘勋,至少先通报一声魏公才好。”

曹休不耐烦道:

“庐江往返邺城,少说一月有余。”

“若耽误太久,吴人便有了防备。”

于是不听众人之言,执意进兵南庐江。

早有人报知周瑜,周瑜喜谓众人说道:

“曹休以亲见任,非智勇之将也。”

“今轻信刘勋诱言,深入重地。”

“我以伏兵击之,曹休必败。”

“此天助我东吴也。”

于是命陆逊引五千人马,伏于夭桂山处。

又命吕蒙引五千人马,伏于龙舒处。

曹休依言引兵而进,行至正中一芦苇荡处。

曹休暗疑,思量芦苇荡是一个设伏兵的好去处。

可刘勋献给自己的图册中,却并未提及此间有一处芦苇荡。

何也?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xsce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